违规者通过“五选一”模式,选择抄写交通法规。受访单位供图
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通讯员 何志凌
最近,肇庆高新区居民何先生发现,对于街道上的摩电(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)违法交通行为,交警不再局限于批评教育,而是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整治教育手段,如站岗、集赞、抄书等,让违规者更直观体会到违规带来的后果。
这就是从去年10月份开始,肇庆市交警支队第三大队联合大旺公安分局等相关部门,在肇庆高新区开展的摩电整治“五选一”行动,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。
“站岗、集赞、抄写交通法规等五个选项,任选一项。”1月3日,在肇庆高新区大旺大道,居民张女士因为驾驶电动自行车没有佩戴安全头盔,被执勤的交警请到一旁,接受“五选一”教育。
张女士选择观看15分钟以上交通安全警示教育视频。“案例触目惊心,交通违法违规带来的后果远比自己想象得严重。”通过教育,张女士十分感触,表示将这种危害警示传达给身边的人,让更多人遵守交通规则,安全文明出行。
这五项整治手段分别是:在现场以志愿者身份执勤体验、劝导不文明交通行为,持续15分钟以上;抄写交通安全法规;举有交通安全标语的宣传牌接力站岗15分钟以上,并向“接牌人”进行安全教育;在劝导点观看15分钟以上交通安全警示教育视频;根据现场工作人员提供的提纲,在微博或朋友圈发表并集齐10个赞,或转发至5个聊天群。
“以前主要通过面对面批评教育,效果一般,如今通过这种接地气的做法,让违规者感受更深刻。”肇庆市交警支队第三大队负责人介绍,由于摩电出行方便,成为很多市民的选择,但很多人忽视了驾驶安全,如不按车道行驶、不佩戴安全头盔、不按信号灯行驶等,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安全隐患,必须进行有效整治。
结合肇庆高新区社区、企业密度大,骑行摩电交通参与者众多的特点,从2022年10月底开始,高新区设置了摩电交通安全劝导教育点,由肇庆市交警支队第三大队每天选定在一个社区的重点路段、路口,设置摩电交通安全劝导教育点,组织劝导人员,并开展培训,落实好劝导流程。
通过一段时间的整治,取得一系列的成效。如摩托车、电动自行车上牌率提升了20%,头盔佩戴率从65%提升到85%;违法载人、非法改装下降25%。劝导活动开展以来,共查处摩托车、电动自行车不佩戴头盔、违法载人、非法改装、不按规定车道行驶13432宗。
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